今天是: 沂南县图书馆欢迎您!
图书馆概览
服务指南
读者园地
数字资源
尼山书院
在线咨询
 
 您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2018-06-23 阅读次数: 314

 

圣母冢的传说

圣母冢民间传说流传已达数百年,传说的发生地主要在沂南县蒲汪镇圣母冢村一带,圣母冢村的村民通过口头传说和表述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圣母冢民间传说共有三种渊源。

一是李逵之母。相传,李逵背母上梁山,途经今长虹岭处,其母旅途劳累,李逵将其放在干净的石台上拿香炉为其取水喝。取水回来后发现地上的血迹和隐约的老虎的叫声,明白母亲被虎所害,李逵气极将香炉朝东北方向扔出,后人将香炉落下的地方取名为石香炉村。打死老虎以后,将其母埋葬在岭顶,后人为感念李逵杀虎孝母的壮举,不断前来添土筑坟,形成巨大的土墩,后人称之为圣母冢。二是颜回之母。为避战乱,颜回之父率一家前往其妻姜氏娘家齐国避乱,行至蒲汪镇圣母冢一带定居下来,开设茶水点。因其厚道乐善好施及颜回的贤德影响,圣母冢发展为这一代的商贸中心。姜氏死后,其坟墓被称为圣母冢,流传至今。三是城阳王墓葬,相传城阳王墓葬在圣母冢之处,下面封藏着许多金银财宝,传言因有巫祝的符咒,需要十个亲兄弟合力才能抬起符石取走宝藏。山脚下的老丈只有九个儿子,为取走宝藏让女婿扮作儿子,因其妻的一句失言,原本抬起的符石轰隆落地,再也无法抬起,财宝也无缘再见。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一脉相传,由清朝道光年间杨露禅宗师在京教拳,吴全佑兼得杨露禅、杨班候两代人大、小架之精华,宗师吴全佑之子吴鉴泉对宗师的太极拳不断发展、修润,使拳架更加规范,连绵不断更符合太极拳阴阳理论,特点更加明显。从此自创流派,创建了吴式太极拳,传遍大江南北。吴式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八十三式,吴式太极拳以传武方式言传身教,难学、难练、难懂,但我们追根溯源,进一步摸清古今太极拳的发展变化情况,进一步揭开传统太极拳的精髓、奥妙、真谛,深入挖掘研究传统太极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拳式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而不显拘谨。推手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吴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赵恩斌出生在沂南县铜井镇凤台村人,出生于1974年11月。2010年从师周永福之弟子吴秀美青岛武术协会秘书长的徒弟叶宝女学习杨式太极拳二十四式,四十式,四十二式,和陈式五十六式,陈式三十六刀。2016年参加全国太极拳邀请赛陈式太极刀表演第六名,2017年太极拳健康工程系列活动:全国太极拳公开总决赛暨青岛“天地和”杯第二届全国太极拳电视大奖赛获二等奖(陈式36太极刀)2018年中国青岛第八届国际武术节获二等奖(陈式36太极刀),24式太极拳获二等奖,青岛市武术协会教练,青岛市武术会员,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段位制中段位。

烙画葫芦

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火笔画,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比较知名的产地有山西,安徽。烙画葫芦艺术家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

邹会启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喜爱上了葫芦烙画艺术创作,至今已从事葫芦烙画50余年,是烙画葫芦的传承人。为提升自身技艺,经常与艺友们交流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相互学习。在制做的过程中,从种植葫芦、选取葫芦造型、摘取再到雕刻成型等一系列的制作过程后,造型精美的烙画葫芦才能诞生。近十年来邹会启已制作了烙画葫芦作品就有六千件之多,作品远销上海、宁夏、辽宁、海南等省市。

彭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

彭氏糕点历经百年,集古今传统糕点之精华,产品主要分为三类:烤制类、炸制类和蒸煮类选料纯正考究,主要采用优质面粉、花生油、新鲜鸡等,天然要求十分严格,生产严格按组传工艺和配方进行,从而保证了彭氏糕点制作精细,香甜可口,油而不腻,保质期长等特点,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多种物质,制作精良,营养全面深受广大顾客欢迎。

代表产品:蜜酥月饼:外酥内软,色泽金黄;提浆月饼:外皮油润细腻,松软适口;小圆满蛋糕:松软可口,蓬松柔软,气孔细密均匀,富有弹性;瓜子酥:芝麻薄脆;一口酥:个小酥脆,甜香适口,鲜美异常,被誉为袖珍点心;老婆饼:皮薄馅厚,馅心滋润软滑、味道甜而不腻。同时,不断创新,吸取百家糕点独特味道融入当地风味,苏式月饼:松脆、香酥、层酥相叠,重油而不腻,甜咸适口;京式月饼:外形精美,皮薄酥软,层次分明,风味诱人。

传统杆秤制作技艺

杆秤制作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古代中国非常盛行,是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制作称重量的简易衡器。杆秤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锤、提绳、秤钩等组成,称量时根据被称物体的轻重,在秤杆上移动砣与砣绳以保持杆秤平衡,并根据平衡时砣绳所对应的星点读出被称物的质量示值。杆秤的结构简单、轻小、造价低廉、携带使用方便,但准确度不高。制作杆秤的秤杆多以“楠木”、“柞栎木”或“红栒子”木为原材料,配以铜丝、铜皮、铜制卡子、铁钉、铁盘、钢筋等,多次校准打磨后制作而成,是农村集市上常见的计量用品,随着电子秤的盛行,杆秤逐渐被电子秤取代,杆秤制作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

崖子冷肉制作技艺

“崖子冷肉”地处沂南县双堠镇205国道沿线的崖子村,老字号崖子饭店因其制作的“冷肉”风味独特而成为经久不衰的“老字号饭店”,每到中午下午的吃饭时点都会“客满”。“崖子冷肉”用料讲究,制作精细,用本地传统饲养的优良家猪品种,饲养时间要在8个月以上,以精选的纯天然调料,适宜的火候加工而成,因其独特的品味而又难以模仿成为该饭店长久不衰的当家品牌,形成久远独特影响的老字号品牌饭店。

孟家斋酱黄瓜制作技艺

地处沂蒙山腹地、蒙河之阳的凤凰山上有一家颇负盛名的酱园——孟家斋酱黄瓜。

孟家斋酱黄瓜源自朝末的光绪时期,孟家斋在朝末民初已享誉蒙河两岸,沂州府城和沂水县城都设有孟家斋专号,其最负盛名的酱黄瓜成为一时美食。

孟家斋酱黄瓜从清朝末年到现在历经100余年,技艺传承有序,成为当地名产。在产品制造上,操作规程严格,不论原料、半成品和成品,都有明确的质量标准。每道工序,一丝不苟。

孟家斋酱黄瓜工艺流程:

一、以鲜嫩小黄瓜(凤凰山地产)去掉头尾,山泉水清洗三遍,第一遍下午3时,第二遍下午4时,第二遍下午5时,清洗过程中黄瓜自然吸引山泉水养分,清洗后切为长5公分、宽1厘米瓜坯,放置通风室内凉24小时。瓜坯微软均匀。

二、将凉好的瓜坯以精制盐拌匀淹渍12小时以去水份,以保持黄瓜的鲜脆。

三、入,同时佐以精选姜、蒜、小辣椒,姜、蒜事先去皮手工切为薄片,辣椒去蒂把切细片。每50公斤瓜坯用优质酱油25公斤、白糖10公斤浸泡。第二天倒缸一次,第三天翻揉,翻揉为每天午时一次,连续4天,至第5天装坛

四、装要装满装紧,坛口密封,静置阴暗室内,一周后即成。质量特点:色泽清新,气味香郁,咸甜适中,瓜脆爽口。

刘氏传统中医正骨技艺

刘氏祖传正骨世家,刘为连(1774-1837),于清朝中期研制接骨膏药治疗骨折,其药中药粉剂,要鸡蛋均匀调和,将骨折扶正外敷与患处,不手术,月余即可痊愈,疗效好。刘敬思(1837-1867),续承祖传中医医术,为广大骨伤病患者治疗。刘诚美(1905-1995),字玉美,接骨膏药第代传人,被当地百姓誉为“接骨神医”。刘立兴,刘氏祖传中医正骨第代传人,在沂南县开办刘氏祖传中医正骨诊所,治愈骨伤病患者数千人。发展至今先后在安徽省蚌埠市、山西省太原市,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广西省平果县,江苏徐州市、邳州市,山东省济南市、德州市、威海市、青岛市、惠民县、东营市、临沂市、日照市、沂水县、莒县、费县、平邑县、蒙阴县、莒南县、临沭县,沂南县铜井镇成立诊所,病人不手术、不打针、不吃药、痛苦小、疗程短、费用低、愈后功能恢复快,深受各地骨伤病患者的好评。刘杰,刘氏正骨第代传人。

刘氏推拿技法

刘氏推拿通过师承丁老太爷流传下来的手法,潜心研究筋出槽,骨错缝以及失传已久的八把半锁,并融合了当今著名的新医正骨、龙氏治脊,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以“筋柔骨正”为理念,以“欲和先离,离而复合”为核心的骨突平之,筋跳回之,肉满消之,气滞导之,血瘀散之,痹者通之的“推拿六法”。传统中医认为,肝主筋,属木,肾主骨,属水,水木相生,肝肾相济,精血互化。这就是刘氏推拿的理论依据。刘氏推拿经过5代传承人的努力,如今在第5代传承人刘成刚创办的福康推拿中心内,由刘成刚带领第6代传承人刘子颢、于阳阳、王浩浩运用刘氏推拿手法,每年4000人次解除疾病痛苦。

歧易针灸

歧易针灸,为临沭县白旄镇刘氏家族祖传岐易针灸第四代传人刘广财、第五代传人刘倍宁均为沂南县天河健康管理研究院特聘专家,岐易针灸也因此成为沂南天河康复医院的特色疗法。刘氏家族世代擅长中医治病,歧易针灸是他们家族几代传承的特色治疗方法。

歧易针法讲究的是依据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生克乘侮选取腧穴进行治疗。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开四关,多数人不知其奥妙,太冲主血合谷主气,气为阳血为阴为阴阳的平衡 太冲为木合谷为金 取之为木金相互制衡,歧易针法按照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原理取穴大多都在肘膝关节以下安全无医疗风险

情志病中医康复疗法

情志病又称精神病,中医治疗精神病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望、闻、问、切等中医诊病方式(其中的“问”须根据病人的情况,以询问病人亲属为主),从中医的角度对病人的病情予以辨证诊断,在对病人施以汤药的同时,辅助以针灸治疗,从而达到安神定志、醒脑开窍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精神病源自于祖国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分形经络说、藏象学说等传统理论知识和针灸、艾灸、推拿等手法技能。这些知识技能的传承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口授、面授、实践操作,二是集中或分别培训、指导阅读经典中医书籍,增加知识积累,丰富知识储备,与实践知识相印证,提高对精神病的诊治水平。

末民初,经过岸堤镇老中医冯德仁的系统研究,才逐渐形成了中医治疗精神病的体系和路子,随着中医治疗精神病这一技艺的传承和传播,已传承至第六代。

 
沂南县图书馆版权所有 All Copyright by Yi Nan Library 鲁ICP第1234564号
地址:山东省沂南县图书馆 电话:0539-3226078 馆长信箱:sdyntsg@163.com
您是第:1121465 位访问者